Page 42 - 唯識藏_35
P. 42
。行支可以含攝愛、取,有經論作證。像《雜阿含經》(卷一二 業;行支是身、口、意,或罪、福、不動,愛、取就攝在行支裡,這是以業攝愛、取 裡。上面曾經說過:有支不必把它看成業因,業是攝在愛、取裡,這是以愛、取支攝 無明的本意,主要在指出生死根本的迷昧無知;愛、取不是無明所攝,卻是攝在行支 是以愛支、取支為無明的。十二支說的無明,雖說可總攝過去世的一切煩惱,但建立 為生死流轉的主因呀。 不然,佛教應該和外道一樣,把眼不見色、耳不聞聲作為解脫,因為一有認識,就成 經裡所說的觸緣受,指以無明觸為認識的開始說的,不是說有觸就必然的生受生愛。 為這點,十支說談到還滅的時候,每不從識滅則名色滅說起,卻從觸滅則受滅開始。 ,觸才是認識的開始。這認識有著
再把惑、業、苦的開、合、隱、顯總說一下。十支說的無明,隱在觸支裡,並不 觸有種種的觸,而緣起中所說的是無明觸。因無明相應的觸,所以對所取的境界
唯識學探源
‧ 二九四經)說:
3
2
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