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4 - 唯識藏_35
P. 44
唯識學的多方面的開展,唯識學也可說是幾個思潮的合流。 同觀點的解說,再去考察它與原始佛教的關係。這不同方面的解說,都是唯識學,是 識思想中,發見主流與共義,廓清宗派的偏執。所以先從大乘唯識學中,指出幾個不 學的一流。偏執一個定義,這是一論一派的唯識學者。本人的態度,是想在複雜的唯 是八識,有的說是阿賴耶,有的說唯是真心。這些都是唯識思想的一個側向,是唯識 義早就很難說的了。 無明正隱在觸支裡。自從十二支的三惑、二業、七苦說判定以來,釋尊開合無礙的本 是無明所攝;望於過去的無明行,而說觸受是現果,不知觸受正是逐物流轉的前提, 反而把有限定在業的意義上;以為行只是業,不知它總攝著愛、取,反而說愛、取支
大乘唯識思想,大概可以歸納為五類:一、《華嚴經 唯識的定義,即是識,不離識,論師們有不同的解釋。究竟唯有什麼識?有的說
唯識學探源
第一節 第二章原始佛教所含蓄的唯識思想
唯識思想的幾個觀念
‧ 十地品》第六地說:
3
4
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