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97 - 唯識藏_35
P. 97

析得過分瑣細。但離心的心所,究竟有多少呢?釋尊沒有提出一個心所單元表,他們  起者,上座、大德,都採取了折中主義,承認心外別有心所,同時也不像有部那樣分  所體即是心(藏傳覺天立五心所)。」  別論者,實際是譬喻論師。像《大毗婆沙論》(卷二)說:  次第而起的見地,都是排斥了的(他忽略了內心的複雜作用)。  但他不免矯枉過直了。在大乘佛教裡,不論是王、所一體或別體,對心、心所法前後  統一,是把它看成機械的活動。  ),再把它組合起來,在彼此前後生起的作用上,發生連繫。他不把世間看成有機的  ,想像法體的彼此隔別性。他粉碎了世間,使世間成為獨立的無限量的實在體(多元  ,他也把心理的動態作一種抽象的分析,了知是識,領納是受,一一的把它分離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、心所體一義異的思想,一直流到後代,《成實論》主也還是這樣。但經部後  「尊者法救作如是言:諸心、心所是思差別。……尊者覺天作如是說:諸心、心  在佛滅四世紀時的法救、覺天,雖被人稱為婆沙四大評家之一,但他們是思心差  譬喻論者徹底反對這個觀點,反對循名執實的瑣碎分析,才建立了一心前後說,
              唯識學探源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8
              7
              7
   92   93   94   95   96   97   98   99   100   101   1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