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29 - 唯識藏_37
P. 229
故於外義非有憶念。 如云「由根取後,意乃能取,如是意取已,乃能如根了知」。如是等說,皆被遣除, 其緣取之理。若謂同於一時生與根相應之意,前已說故。 過失,為顯念意常時取故,遮唯俱生者,於俱時成就,為於外義根意同時取耶?攻擊 意領受者,破曰︰如云由一境義,引生二根之功能,不能觀察,故當失壞。若謂無彼 或未領受,或念失壞。言或聲者,是觀察義。如何失壞?若計與於外義根轉同時生之 意領受外境義。 ,是現量之差別。如是亦若取無間隔之根境者,亦非是念,以意未領受故。以先未有 未說為量,故俱失壞。若許自證等則無過失。憶念如盲人步行。若有彼者,乃說此念 ,有境亦應有也 憶念)
雖然如是,「增上說念故,遣」,若為增上說念故,而破於外義與意同時者,則 「觀餘,或失壞或是念」 「若謂二頓生」者,彼非量則將根識與領受彼之意,二俱遣除。如是則境之因由
集量論略解卷第一 。
(心境俱成所緣也)
(釋中作「念或壞,是念亦觀餘」)
。爾時領受量根之意未說為量,則爾時之轉者亦
,唯領受根轉故,
2
1
1
5
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