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66 - 唯識藏_附錄
P. 366
; 界煩惱),此謂聲聞初果十六心見道、二果; 說三法印,方得現觀。 、戒取及疑等俱遣故,我執空故。 ; 品)所知事; 所顯,行謂如量遍知諸法。此諸行相即能觀智,現前明了,觀察現境,故曰現觀。 見。觀亦三義:
㈢ ㈥
已離欲者(離三界修惑盡),謂阿羅漢果; 五者、誰能觀?此通三乘學、無學果,凡有五種人: 四者、何處觀?惡趣苦障,上界耽樂,皆無現觀;唯在欲界人、天,有佛出世, 三者、以何觀?以出世無分別智(平等性智與妙觀察智俱起)能觀。邪見、見取 法智類智所行境。 二者、何所觀?見道以後,所觀至繁,姑以六門列之: 一者、何為現觀?現有三義: 今故略明其義如次:
唯識藏附錄
㈡
苦集有漏法; ㈠
思;
㈡
證;
㈢ ㈢
滅道無漏法; 行。思謂地前於諸諦理決定思惟,證謂地上證得二空
㈠
非造作而現成;
㈡ ㈣
㈣ 倍離欲者(離欲界修惑盡),謂三果 四諦所攝未見法;
獨覺;
㈡
不隱沒而現在;
㈤ ㈠
菩薩。 未離欲者(離修道所斷欲 ㈠
三界九品(三界各有九
㈤
滅道所攝未受法 3
㈢ 5
5
不迷昧而現 0
0